Return to site

資訊科技創新還需政策支持

第四屆博鰲青年論壇於9 月9 日在港舉行,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引述全球經濟競爭力報告,指出香港在創新競爭力上的排名顯得「差強人意」,創新已持續成為香港整體競爭力的短板。張曉明對「香港創新競爭力」的一番論述,引發筆者的思考。

 

筆者自博士畢業後即投身資訊科技行業開始創業,至今已十餘載,期間目睹科網熱潮,本港湧現出大量互聯網企業,一片欣欣向榮之景;亦眼看泡沫破滅,一夕之間大小網站或倒閉或裁員,前景慘淡。

近些年,以美國互聯網科技公司如Google、Facebook為代表的新一代SiliconValley 明星公司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,美國投資者亦對科技公司頗為青睞;相形之下,香港資訊科技行業的總體面貌卻不大樂觀,無論是創業者本身,還是投資者、環境,都有值得我們思索之處。

 

對創業者而言,需要的是敏感的市場觸覺,包括對時機的敏銳把握,以及對受眾的準確認知。早前,筆者擔任電視節目《今日iCity》【註1】嘉賓主持時,曾採訪過數位香港本土的資訊科技創業人士,對他們的創業經歷亦頗有感觸。

 

總體面貌不大樂觀

例如Cherrypicks 公司【註2】創始人Jason透露自己曾經籌得兩億元資金打入內地市場發展社交媒體「優點網」,卻因入市時機不佳、遭遇「水土不服」而失敗;又例如本港親子網站BabyKingdom 利用地緣便利打入深圳市場,靠穩紮穩打拓展內地用戶關係網絡,創辦人薛嘉龍提到兩地經營模式相差很大,仍在慢慢摸索發展道路。

 

就投資環境而言,香港資本往往重視內地市場多過本地市場,且更願意投資金融、地產等產業,而非資訊科技產業。2012 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為750 億美元【註3】,有鑑於此,筆者認為香港的IT 創業者不妨開拓思路,爭取吸引國外資本的投入,或者採取先於海外市場創業、再轉回香港市場的策略,大膽開闢新的創業路線圖。

 

三方作用開拓前景

與此同時,資訊科技的創新,亦需要政府的支持。事實上,香港政府在資金方面對資訊科技創業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,近幾年,由香港政府及機構團體贊助的各類IT Starup 項目不斷湧現,如香港數碼港培育計劃、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(CCMF)等等,許多資訊科技公司於初期甚至能完全依靠政府的創業基金存活。

 

不過,除了資金支持,筆者認為政策支持乃是更為重要的環節。筆者及資訊科技界其他同仁曾多次促請政府成立科技局,統籌及執行長遠、可行的科技發展政策。

 

據研究顯示,到2015 年香港的互聯網經濟發展,可佔當時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8%,年產值約1700億港元【註4】。這一數據或許能給本港資訊科技界的創業者些許鼓勵。筆者亦期待在創業者、投資環境和政府的三方作用下,香港的資訊科技可以有更加美好、長遠的未來。

 

作者為香港青年專業聯盟理事會召集人

【註1】節目由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及DotAsia 機構合辦,旨在啟發香港青少年對「ICT」(即資訊及通訊科技)的興趣。

【註2】以Ibutterfly apps 聞名本港,並打入南韓、印尼等市場。

【註3】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布的《2013 年世界投資報告》,2012 年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為750 億美元,排名第三位,僅次於美國及中國。

【註4】早前Google 委託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進行的研究

吳傑莊

 

來源:Wisenews 信報財經新聞